一、校史
殖民地時期
哈佛大學最初在1636年由麻省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,成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,當時稱之為“新學院”或“新市民學院”。后來在1639年3月13日改名為“哈佛學院”,這是為了感謝及紀念時為英國劍橋大學校友及牧師的約翰·哈佛,對有關學院的慷慨捐助(這同時也是麻省劍橋市的命名由來),這些捐贈品包括了四百多本書籍及779英鎊,這些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家產。1650年哈佛學院成立了其法人機構,在早期也培養了很多相關人才。哈佛學院當時主要模仿英國大學的模式辦學,很多學院里面的領導人均遠赴劍橋大學學習,但當地清教徒的哲學思想卻獲得了保留。雖說哈佛學院沒有和任何宗教組織聯系,但不少早期的畢業生均赴新英格蘭當神職人員,以至于當時所有的宣傳小冊子均將哈佛學院的成立,描述為“對繼續教育學習的需求,及對教會將充滿文盲職員的擔憂的回應”。學院的領導者一直都是神職人員,直到1708年第一個非清教成員的校長上任,哈佛才從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獨立出來。
19世紀
1805年,哈佛由一位論派者接手管治,這也使美國的教育機構開始世俗化,而哈佛在1850年代開始被指是“一位論派的梵蒂岡”。他們與聯邦黨結盟,并開辦了很多機構,以擴大其政治及文化勢力。與此同時,一些神學的保守派人士則利用大眾傳媒,抨擊對方企圖凝造寡頭政治文化及破壞共和國的政治原則。
1846年瑞士科學家路易斯到訪哈佛及紐約市,受到當地學生們的贊賞。他提倡“智能存在”,并認為物體的架構及轉變均建基于其原型,這與哈佛當時的兩名參與課程編制的老師—托馬斯·里德及杜格爾德·斯圖爾特的看法一致,故使其思想得以擴大并得到更多當地人的支持。
查爾斯·艾略特在任校長期間,將課程中固有的基督教文化成分刪去,讓學生能自愿及選擇性地去學習相關的宗教文化。他也將哈佛各個書院以及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,改革措施包括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,這些模式也影響了美國國家的高等和基礎教育政策。
20世紀
20世紀的哈佛的地位及聲譽,隨著獲得的捐助金及教授的人數上升而迅速提升,申請入學的學生人數也因課程數目的增大及校園的擴建而上升,其在1900年成為了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。于1879年成立的拉德克利夫學院與哈佛結盟為姊妹學校,亦成為了美國當時最著名的女子學校;后來兩者合并,拉德克利夫成為了哈佛大學的一部分。
1933年上任的校長詹姆斯·布萊恩特·科南特重新建立了創意獎學金制度,以鼓勵及吸納人才,確保學校在研究機構中的領導地位。他認為高等教育是給真正有才華的人而不是富家子弟。他進行了課程制度的調節,全力支持有才華的年輕人。他更在1943年要求教職員對“什么才是中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”提出明確的看法,1945年列出的報告是20世紀美國最影響力的教育宣言。
1945—1960年,哈佛改變了收生政策,開始接受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,而不只是一些來自貴族學校的子弟。學生的種類也開始多元化,校園里多了猶太人及天主教徒,惟黑人及亞洲人仍只占極少數。
女性在哈佛的地位也于20世紀末不斷上升。初期,女性學生仍集中在拉德克利夫學院。雖然多了女學生情愿報讀哈佛本身的課程,但哈佛的學生仍以男性居多,五個學生里平均只有一個為女性??墒?,隨著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在1977年合并,哈佛的女學生人數每年不斷上升。這也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的趨勢。
1999年,拉德克利夫學院正式成為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學院。時任院長的德魯·吉爾平·福斯特也后在2007年正式成為哈佛創校300多年以來第一位女性校長,亦是繼賓夕法尼亞大學、布朗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后,常春藤盟校的第四位女性校長。
二、校訓
哈佛早期的校訓是“真理”(Veritas,1643年)、“榮耀歸于基督”(In Christ Gloriam,1650年),以及“為基督·為教會”(Christo et Ecclesiae,1692年);印章展示三本翻開的書本,兩本面向上,一本面向下,象征著理性(reason)與啟示(revelation)之間的互動。一份最早期的文獻——1642年的學院法例寫道:“讓每一位學生都認真考慮以認識神與耶穌基督為永生之源(約17:3),作為他人生與學習的主要目標,因而以基督作為一切正統知識和學習的惟一基礎。所有人既看見主賜下智慧,便當在隱密處認真借著禱告尋求他的智慧?!边@些校訓都是在美國建國前的宗教單一時期定下的。
后來,為符合圣經尊重全人類自由意志但需提供平等的知識受教權發展(學術自由)原則,美國取消了基督宗教的唯一性,以宗教中立取而代之。追求真理和發展科學文化教育的事業逐漸興旺,哈佛大學校訓最終確定為“真理”。